close

人和許多生物生理時鐘的運作,與光源的照射緊密相關。在白天,日光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,以使人保持清醒、有活力;進入暗夜之後,褪黑激素會漸漸大量的分泌,而使人放鬆。褪黑激素除有益人們入夜舒眠之外,更是一種保護人體、抑制腫瘤的荷爾蒙,然在不恰當的時間照光之後,生理時鐘錯亂,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到抑制,除影響睡眠品質、降低免疫力之外,長期下來,對人的身體健康,影響甚鉅。  

史帝分包立(Steven Pauley)指出,生理時鐘依靠暗夜和亮光運作,暗夜得以讓人在凌晨24點,正常分泌褪黑激素;明亮的日光,則可以使人啟動或重新設定生理時鐘,而此一系統,乃是藉著光子進入人眼的視網膜所啟動的。這段陳述,正是古人智慧「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」以維持身體健康,最好的科學詮釋。  

不當的照光,會對生理時鐘,產生不良的影響,而這些影響,有提高某些癌症罹患的風險。針對這一點,國際癌症研究署(International Agent for Research on Cancer)的結論是,涉及日夜阻斷的輪班工作,對人類可能是致癌的。  

以色列庫魯格(I. Kloog)的研究發現,在他所探索的一百四十七個社區當中,夜間燈光最亮的社區,其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,比夜間燈光最暗社區的婦女,高73%;其他的研究亦指出,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,和非白天輪班之間,有相當的關聯;拔勒斯克(Blask)的報告指出,夜間照光,會使人產生睡眠困擾,且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,並降低免疫力,也會增加乳癌、結腸癌、前列腺癌和子宮頸癌罹患風險。  

阻礙褪黑激素分泌 含藍光的白光為最大元凶 

因為褪黑激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,而素有「腦白金」的稱呼;然而,夜間照光,卻會嚴重抑制它的分泌。夜光抑制褪黑激素的程度,跟照光時間的長短、照光的強度及所照光線的波長,均有顯著關係(1)  

 1125-01  

1 照光的時間越久、亮度越強、波長越短,對褪黑激素抑制的影響越大。

Lockley等人指出,在照光總量相同的條件下,低照度但長時間的照射,如持續6.5小時,會比高照度但照射時間短者,如1.5小時,對褪黑激素的抑制更顯著。Brainard等人指出,照射的光量越多,對褪黑激素會有越強的抑制;Hanifin等人指出,照射光源的波長越短,也就是光線的能量越高,對褪黑激素的抑制越嚴重(2)  

 1125-02  

2 光照的波長越短,也就是波動的能量越高,對褪黑激素抑制的影響越大。

Thapan等人亦發現,隨著照光的波長從548奈米的綠光,逐漸降低為456奈米的藍光,褪黑激素分泌受到抑制的程度,升高十倍;當波長繼續減為424奈米的泛紫光或靛光時,抑制效果繼續上升,並未因人眼對趨近紫外線的光感受度降低而減少,因此除藍光不適宜入夜照明使用之外,深藍與紫光,更是不宜。  

從光源對生理影響的角度觀之,Kozaki等人的研究,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,因為他們直接採用一般照明燈具進行人體實驗,而非理論研究用的單色光。結果指出(3),若使用色溫5,000K的冷白螢光燈,在半夜照射1.5小時200勒克斯(Lux)的光,將抑制78%褪黑激素的分泌;若是使用色溫3,000K暖白的螢光燈,則抑制約50%;色溫減至2,300K時,僅會抑18%;若是再將色溫降至2,000K以下,預期會有更少的抑制影響;換言之,安全的夜用光源,其色溫應該是2,000K以下。  

 1125-03  

3 入夜之後,照射光源的色溫越低,也就是藍光越少、紅光越多,對褪黑激素分泌的影響越小。

以上的實驗結果,跟另外一項獨立進行的模擬計算結果吻合;根據Schulmeister等人研究指出,在100勒克斯的照度下,要抑制50%的褪黑激素,白光LED僅需13分鐘;冷白螢光燈需15分鐘;色溫2,500K的白熾燈泡則需39分鐘;色溫1,900K的蠟燭為66分鐘(4)。此結果再次確認,含有藍光越多的高色溫光源,越不適合人們入夜使用;此處,100勒克斯,乃是一般居家照明的照度,而一般辦公室為500勒克斯上下。  

4 藍光越多,光源的色溫越高,對褪黑激素的壓抑越快速。

 1125-04  

 

轉載 新電子 周卓煇/謝濬宇

arrow
arrow

    RE-TIMER的小天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